河南重阳古镇 | 重阳节本叫“女儿节”,来历居然是一部公主复仇记!

2018-04-11  来自: 重阳寺 浏览次数:817

农历的九月九日,因日月并阳,两阳相重被称作重阳节。每到这一天,我国大部地区的百姓都有登山、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的习俗。人们也把这一天称为登高节、女儿节。本期通过在河南省西峡重阳镇的实地考察,探秘这个古老习俗的起源。

1.jpeg

每到农历九月九日这天,在中国各地,民间百姓都有爬山登高欢度重阳节的习俗。河南省西峡县重阳镇的人们,也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扶老携幼走向大山。
然而,引人注目的是上山的人群中会出现这些只有在婚嫁中新娘乘坐的大花轿,更令人惊奇的是,上山的轿子不止一两顶,在快到山顶的时候,在蜿蜒的山路上,人们竟然簇拥着九顶轿子。当地人说这是重阳镇一个由来已久的习俗,用九顶轿子抬着重阳镇九位近90岁的老寿星,登上高山接受人们热烈的祝福。这个以重阳命名的古镇与重阳节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2.webp.jpg

重阳镇地处河南、陕西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南距襄阳古城200公里,西北距秦朝故都西安200公里,北距古都洛阳200公里。自古为扼守关中和中原交通线的关隘。
重阳镇有位奇特的农民画家王建国。他的画作虽然题材单一,却备受欢迎,这些有野菊花陪衬的不同的女子,其实都是一个人物——重阳公主。

3.webp.jpg

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重阳公主、菊花仙子呢?因为重阳人嫁闺女,说媳妇、老人祝寿都需要这种题材的作品。王建国画中美丽端庄的女性形象,是以西施形象作为基础的,老百姓非常欢迎这个题材,也非常接受这个画法。
关于重阳公主,在重阳镇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在汉代,怀有身孕的李娘娘受到迫害,逃到此地,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谁知一年秋天,瘟疫肆虐,李娘娘和许多百姓都死于疫病。重阳女立志斩除病魔,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告诉她魔兽的几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高声。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带领百姓登上高山,女子插茱萸,男子饮着菊花酒,并齐声高喊,魔兽见状立即缩成一团,被重阳女一剑刺死,从此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

4.webp.jpg

这是重阳镇人代代相传的故事,然而这一切好像并非空穴来风。当地人认为重阳镇和重阳寺都是因为重阳公主而得名。
释印如是重阳寺的住持,据他介绍,当年寺院进行改造时,在地下挖出的一些残破砖瓦似乎印证着传说中李娘娘的存在。
在重阳寺大殿房脊上,太子为纪念母亲的落难日,所以在翻修重阳寺的时候,就把恭李氏刻在脊兽上,李氏就是李娘娘,恭就代表恭敬的意思,恭敬的意思。民间所说的娘娘就是皇妃。释印如认为重阳寺正殿里的一块碑刻,也可以证明重阳寺或许与皇 家有过一段非同一般的联系。
重阳寺天子万年的碑刻和琉璃的龙头凤尾,至少证明了寺院曾受到皇 家的重视,或许正是传说的存在,赋予了重阳寺昔日显赫的地位,那么“恭李氏”的字样是否预示着历史上确有李娘娘其人?
王武堂是西峡县人,是听着李娘娘和重阳公主的故事长大的,他发现这个在本地家喻户晓的故事,史书上并无记载。他走遍了西峡搜集李娘娘存在的蛛丝马迹,经过近10年的考察,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传说中的李娘娘应该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
西峡二郎坪还有一个汉王城,汉王就是刘邦,刘邦曾经路过过西峡,带走了一个李姓女孩,就是后来叫李娘娘或者叫李妃,这个李娘娘跟着刘邦到京城以后,由于受宫廷之间,妃子之间的争斗,她虽然怀孕了,被排挤撵出了京城,然后到我们西峡的重阳,正好在九月九那天生下一个女孩所以就起个名叫重阳女。
王武堂经过实地考察竟得出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是当地人确信李娘娘与重阳女实有其人的依据。那么,与重阳公主有关的重阳习俗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
2
登山喝酒是重阳节的传统内容,菊花茱萸是重阳节的公认标志,这种风俗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重阳镇有种大家公认的镇花,就是重阳的山菊花。不要小看这种其貌不扬的山菊花,它是重阳镇人酿酒不可或缺的原料。

5.webp.jpg

传说中,菊花酒便是重阳公主降服魔兽的一件法宝,因为酒的气味浓烈刺鼻,为魔兽所惧怕。用菊花酒驱赶魔兽已演变成了人们在重阳节上的豪饮,于是,在重阳镇有“重阳必饮酒,无酒不重阳”的说法。重阳镇民间酿酒非常普遍,而且经常比较彼此的优劣。

6.webp.jpg

山菊花之所以作为驱除魔兽的法宝,是因为它的确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关野菊花的介绍说,当时重阳镇处在南阳郦县的辖区,这种生于南阳山谷的菊花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重阳镇的居民乔思聪就利用野山菊治好了困扰了他多年的眼病。得病后乔思聪按照古方治疗眼疾,用装着野菊花的枕头睡觉,并天天用山菊花泡茶,坚持了整整5年后,他的右眼视力恢复到0.6。他认为这一切都是野菊花的功劳,现在泡菊花茶是他每天明目保健的必修功课。

7.webp.jpg

实际上,野菊花是重阳镇家家必备的保健良药,酿菊花酒,饮菊花茶非常普遍,这个习俗的由来自然与重阳公主密不可分。

8.webp.jpg

重阳镇的野菊花自古便有盛名,历史上许多名家诗人曾探访西峡重阳,留下了吟诵菊花的千古佳作。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直到元朝的元好问,历代的名家诗人,大部分都游过西峡,而且写下很多关于菊花的诗,重阳的诗。
除了山菊花,山茱萸也是重阳节一个特别的符号,因为山茱萸是红色的,而且气味辛辣,为魔兽所惧怕,所以重阳节时人们会把它佩戴在身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茱萸成为重阳节的标志而广为人知。王武堂正是根据王维的这首诗中提到的插茱萸,推论出唐代时重阳节习俗在西峡一带已成风气。

9.webp.jpg

中国的山茱萸大体上是三个品种,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三种,吴茱萸产在云南贵州和江浙一带,他们在九月九日的时候它已经采摘了,插茱萸已经没有茱萸了,而食茱萸它是在秦岭以北,九月九日的时候它还没有成熟,都是青的,九月九日农历这个前后,果实成熟,亮晶晶,红鲜鲜的,只有伏牛山南边这一带,就是西峡,王维所说的插茱萸到底是插的那个地方的茱萸,研究认为是插的西峡的山茱萸。
一颗茱萸王树当时高产量是450公斤,900斤,一斤100块,就能卖9万,现在就是按十几块钱一斤,它也能卖个万把块钱。所以老百姓称它是摇钱树,所以很珍贵,这个果子是一种药材,滋阴补肾,涩辣甜酸,很呛,它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药。

10.webp.jpg

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主要利用茱萸、姜等具有辛辣气味的植物来提辣。西峡的山茱萸有一个神奇的特点,每一座山上都有一棵茱萸王,每棵茱萸王的基因都有差别,因此不同的山出产的茱萸品种也不同。
野菊花和山茱萸如今已成为西峡县地理标志物产,每年重阳节前,重阳镇菊花遍野,茱萸满山。这两种特有的物产使得古老的传说有了代代相传的现实依据。

11.webp.jpg

重阳人认为登山源于当时人们对瘟疫的一种认识,古人惧怕瘟疫认为它是种魔兽,上山既是为了躲避魔兽,也是为了使大家团结起来战胜怪兽,众人齐声高喊,是魔兽的第三怕。
九月九日来登高,带的是菊花酒,胸挂茱萸系菊蒿,对着大山喊几声 满身抖擞精神好。
重阳公主用声音驱除妖魔的方法演变成了重阳节上喊山的形式。那么,源于驱病避害的节日如何演变为敬老节呢?
3
这里的重阳节为什么被称为女儿节?重阳糕、羊肉白面有什么样的寓意,重阳文化是怎样得到普遍认可的?
重阳公主的传说并没有就此终止,她的故事不仅感动着当地人,也感动了在京城的父皇,于是皇帝将她召回宫中。
重阳女每年到了重阳节的时候都带着菊花,山茱萸,菊花酒去看望她父亲,并把民间这些活动也带到京城,后来京城也都学会觉得很好,所以说刘邦就发令,全国都要在九月九这一天过重阳节,登山,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喊山,就这些活动就普及开来了。

12.webp.jpg

至此,重阳女的传说总算有了完 美的结局,正因为如此,重阳节在重阳镇又被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这天,出嫁的女儿们都要回到娘家,与母亲说说话,帮母亲干些家务,并用山茱萸做一个香囊给母亲。传说当年与重阳公主相依为命的李娘娘,在那场流行瘟疫中染病在身,不幸离世。思念母亲的重阳公主,就把治病的山菊花放在了母亲面前,后来人们就用菊花怀念自己故去的亲人。人们现在把茱萸做成香囊送给母亲也是重阳公主的遗风,人们的寓意是祈福祝愿母亲永远健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较大的极数,九月九也逐步演变为对老人长寿的祝福,而原本为躲避瘟疫登上高山,也被赋予了祝老人高寿的含义。
重阳老人吃长寿面的时候也很有特点,必须是羊肉白面。羊肉的羊跟重阳的阳同音,谐音,白面的白跟百岁的百有什么区别,白少一横,那就是99,重阳的99就是代表高寿的意思。

13.webp.jpg

如此说来这碗羊肉白面的寓意也是非常深刻的,既有九九重阳的说法,又有高寿的吉利,可谓一语双关。
在重阳镇,重阳糕也是重阳镇人过重阳节必吃的糕点。重阳糕是用当地的茱萸,菊花等山果加上大米制作,一层一层的铺开上锅蒸出一个九层的米糕。重阳有位老人说,曾见过重阳糕用的是五谷,大米,红小豆,麦子,大豆和小黄米制作。而做出来的重阳糕呈现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吃起来的味道也是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现在我们仍能看到苦味的菊花和酸味的茱萸,中国的道家认为;五谷五味能消除百病,强身健体并延年益寿。“糕”与“高”谐音,祝福老人高寿的寓意便蕴含其中。

14.webp.jpg

重阳节这天,重阳镇的重阳寺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住持释印如身披红色袈裟,把重阳糕,山茱萸,山菊花等九种食物郑重地供献在寺庙中。在这一天人们来到寺庙不仅是朝山拜佛、纪念重阳公主,也是为了在这个敬老的节日,为天下所有的老人送去一份美好的祈愿和祝福。

重阳寺又叫“白云庵”,位于河南省西峡县重阳镇上,在伏牛山群山环抱之中。歌曰:山花异草尽芬芳,巍巍形似福寿山;胖大腰圆似佛祖,两面炉山曲蜿蜒;手伸重阳街头上,四面山顶映虹光。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重阳寺 技术支持:汉都商网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