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法系” 之中国佛教特有的文化现象

2018-09-03  来自: 重阳寺 浏览次数:2596

(本系列将用摄影艺术和讲故事的形式,对白云法系作全面描述)


640.jpg

桐柏山云台禅寺





白云法系历史渊源

产生于南阳桐柏山的白云法系,承载着南阳佛教两百多年来,在扬弃传承、与时俱进,坚持佛教中国化道路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影响到我国大多省份、港澳,以及东南亚有关国家。

学过佛的人都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很快演化出八大宗系,也叫法脉、法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单说禅宗,都知道达摩是祖师,到惠能是六祖,世代单传。六祖时代的790年到958年这170年间,禅宗分支分派,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伪仰、临济五个宗派,到1039年左右,临济宗再分为杨岐派和黄龙派,佛学界称此为“一花五叶七派”。

八大宗也好,五叶七派也好,都只是修学内容、方法,即内容与形式上根据学佛人不同的根基、条件等,有所区别而已。


6401.jpg

端德禅师法相,现存云台禅寺祖师殿




时间回到234年前,时为大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隆冬腊月,寒风凛冽,鹅毛大雪飘向了桐柏山脉。

此时,南阳桐柏山桃花洞出现了一位僧人,踏着积雪一步一步走近了桃花洞一所宫观。他还不清楚,这所古殿与当时桐柏山的几乎全部的观堂,都是道教的道场。天色已晚,山高路远,积雪封路,他只有求道长借宿一晚。

道长开山门见是一位和尚,当时道佛两家有成见啊,话都没说,就把和尚拒之门外了。

和尚无奈,在雪地上展开蒲团,合目打坐。

凌晨,道长思忖,别让和尚冻死在山门口,开门查看。

不开则罢,这扇门一开啊,谁都料不到拉开了南阳佛教一个崭新的历史序幕——


6402.jpg

现今的桃花洞普化禅寺





这位和尚便是南阳白云法系的创始人,开始鼻祖——端德华光禅师。

道人拉开山门,一夜风雪,把山门挡住了半截,他踮脚隔雪朝门外一望,十分惊骇,但见和尚满面红光,四周冒着热气,3尺之内并无积雪,道人凭借多年的经验,立马意识到眼前这位就是神话传说中的高僧啊,二话不说,把和尚搀扶入观,喊过来道长师兄们,四人趴下便拜,给和尚顶礼。

闲话少说。端德禅师给四位道人随机说法、剃度、赐予法名,一座千年道观自此成为佛门道场。





6403.jpg

端德禅师的晏坐石



临济宗与白云法系

端德禅师给这四位道人赐了个什么名字呢?

这就涉及到“字派”的问题了。

端德禅师从四川省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朝礼五台山返归路过此地,见桐柏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就决意在这里实现他的梦想——创立一个新的修行法脉。在他心里,已经演化了32字宗脉的字派。那就是演续至今的:

字派:端圆常寄,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性观普照,道显祖风,真智本觉,达法明宗。

号派:华慧海云,德法普浩,真如性体,清静妙道。心含宝月,朗然洁皎,灵山一脉,古今光耀。

始祖一人,字端德,号华光。每位僧人都有字和号两个名字。

这四位道人落发为僧之后,法名便是: 圆照(慧照)、圆真(慧净)、圆智(慧通)、圆法(慧空)。括号内为号,括号前边是字。

端德禅师传承的是临济宗法脉,他在这里虽然另立门户,但又不离临济宗,似乎是从临济宗中又“叉”出来一个支系。所以长期以来把桐柏山脉这一支系称为“临济叉宗”。1986年10月,桐柏县水帘寺印恭大和尚《白云山志》书成,“临济叉宗”方才有了自己的雅号——临济宗“白云法系”或称“白云山系”或“白云系”。

6404.jpg

祖庭怀古



白云法系的发展

端德禅师给剃度的四位道人经过一段传法、教化之后,就安排圆照(慧照)到太白顶建立云台禅寺;圆真(慧净)驻守桃花洞普化禅寺,继续传承临济宗法脉。圆智(慧通)、圆法(慧空)随端德大和尚参学他方。到了“了、极、融、通”四辈,道风日盛,后学剧增,僧才辈出,法派绵绵。桐柏山先后建起30多座寺院,而且波及唐河等地。一些曹洞宗法脉的寺院如黑明寺,以及一些道教宫观,也先后改为佛教临济宗白云山系的道场。鼎盛时期有僧尼多达600余人,其中造诣深厚者赓续不断。


6405.jpg

太白顶云海

白云系发展到当今,在南阳本土最高的字派10世的“如”尚在,例如普化讲寺如真法师、龙泉寺如弘法师、还有如空法师等。“”字辈下边是“海”字辈,号“性”,例如如真法师的徒弟,有叫海藏法师,也有叫性了法师的。当前已经演化到第16世,“妙演心空”的“空”字。

6406.jpg

太阳城寻佛


白云法系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高僧大德。自开山始祖端德禅师之后,相继有圆明、圆真、圆智、圆法、慧照、慧净、海学、海雷、海清、云光、马喝奈、通性、了明、寂宝、了桂、了尘、月霞、了清、了来、极妙、传虚、印恭、真廓、海勃、印海、如修、妙侠、印乐、清远等老和尚、大和尚不断出现。

1992年水帘寺方丈——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印恭大和尚升座时,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云集于此,前来赠经致贺。

太白顶云台禅寺自该寺住持马哈奈亲受同治皇帝千佛袈裟和金钩玉环后,一时名噪天下,僧众达600多人,与普陀山齐名,有“南普陀、北云台”之称。

1954年,该寺住持通性又作为全国佛协代表访问印度,受到了当时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亲切接见和馈赠。

清末以来,京、渝、沪、穗诸大都市,白马、少林、九华、普陀等古刹乃至印、缅、新、泰、日、美、马来西亚、印尼及港澳等国家或地区许多名寺院,均不乏白云山系法脉与其再传弟子。


6407.jpg

桃花洞寻佛



白云法系的特点

白云法系产生于桐柏深山,发展在桐柏深山,在230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他们结合深山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创立了

结茅垦荒,岩穴栖居,

自耕自食,寂默实修,

禅净并举,弘化各方

的特点,成为豫西南桐柏山一带特有的佛教现象。

6408.jpg

桃花洞静云庵收藏的经卷


6409.jpg

桃花洞静云庵遗弃茅棚灶台


6410.jpg

桃花洞古修行洞穴


在中国内地近30年佛教停滞发展的年代,桐柏山白云法系的一些僧众坚守在深山老林修行,把白云山系的优良传统,乃至佛教仪轨、梵呗唱诵等一些佛事活动给传承了下来,当宗教政策落实之后,他们随缘走出山林,一方面走向全国去弘法,一方面在本土继续传承,同时也走进了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等地。


64011.jpg

桃花洞古道场石佛寺



(本文已选入马秀华著《南阳佛教文化》一书)

 

关键词: 白云法系           

重阳寺又叫“白云庵”,位于河南省西峡县重阳镇上,在伏牛山群山环抱之中。歌曰:山花异草尽芬芳,巍巍形似福寿山;胖大腰圆似佛祖,两面炉山曲蜿蜒;手伸重阳街头上,四面山顶映虹光。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重阳寺 技术支持:汉都商网 网站地图 XML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